联系方式

  • 地址:巢湖市东方国际大厦1005
  • 邮编:238000
  • 电话:0551-82328541
  • 邮箱:mail.chsbyfz@126.com

土栖白蚁的危害性

      白蚁是种危害性很大的昆虫,它群体大,个体数量之多,活动隐蔽,危害对象十分广泛,只要是含纤维质的物品,均遭到蛀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土栖白蚁分:黒翅土栖白蚁和黄翅大白蚁两种,它们是筑巢于土中的群体很大的类白蚁,它的巢位深,巢体大,个体数量多,活动范围广,危害性十分严重。危害水库、堤坝;其在堤坝内筑巢,巢位深到1~3米以下,巢体1~2立方米,周围菌圃腔多的达百余个,且蚁路在堤坝内四通八达,如遇山洪暴发,水位猛涨,危及堤坝安全,轻则引起漏水,跌坡,被迫减少蓄水和发电量;重则堤倒坝决,冲毁良田,造成重大损失。历年来多地水库堤坝因白蚁危害,在汛期造成的险情不胜枚举,安徽境内的庐江堤防、舒城的杭埠干渠、舒庐管理局、淠史杭汲东干渠、霍山段干渠、横排头管理处、红石嘴管理处、和县滁河堤防、无为长江大堤等等都出现过类似现象,有的水库堤坝有大量的泥被泥线,有的坝中部出现多处管漏,冲出白蚁,漏水出险。2015年在对马鞍山市含山县仙踪镇13座水库调查时,在12座水库上发现有大量的泥被泥线,白蚁迹象其浓密。可见白蚁的危害之严重。另土栖白蚁还对园林内的杉、松、樟、檫、栎、刺槐等百余种林木构成侵害,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树体空心或整株枯死。

此外,土栖白蚁还危害电杆、电缆、枕木等,造成电讯中断和影响火车正常运行的事故发生。

()蚁群结构和分工

      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是营土居群栖生活的类白蚁,蚁群庞大。由于内、外激素调节和控制,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只个体在蚁巢中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生活。土栖白蚁蚁巢群内品级复杂,各品级在体型上有差别,在功能上有分工,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型:专司生殖类型—蚁王、蚁后,和非生殖类型—工蚁、兵蚁。

蚁王、蚁后

1、蚁王、蚁后

      蚁王、蚁后是蚁群的创始者和维持者,在群体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开始构筑蚁巢时,脱翅的雌雄蚁行动非常活泼,亲自掘土扩洞,营建巢群。初期的蚁卵和幼蚁由雌雄亲蚁自身抚育,随着蚁数的增加,从幼蚁中分化形成的工、兵蚁各负职责,逐步建成幼年蚁群。以后雌雄蚁职能转化,专门繁殖后代。雌雄因产卵量的不量增加而腹部逐渐加大。年以后,工蚁建造简易“王室”,供蚁王、蚁后居住。随着群体年龄增大,蚁群的扩展,建成真正的“王室”,供蚁王、蚁后生活和繁殖。工蚁、兵蚁爱护亲蚁,提供丰富的食料和建筑宽大的蚁巢和“王室”。兵蚁保护蚁群和蚁王、蚁后的安全。

2、工蚁   是蚁群中多的类品级,有雌雄之别,但无产卵能力。主要职能是外出采食、搬运、喂食、筑巢、修路等等。工蚁见到异物时也有撕咬搏斗的能力,蚁群的兴旺、衰落与工蚁数量多少有关。

工蚁

3、兵蚁

      兵蚁也有雌雄之分,但不能生殖,因上颚发达,有攻击撕咬的能力,在蚁群中起着保卫作用。黑翅土白蚁兵蚁的敏感性强,遇惊动时口中吐出蚁酸,腥味很浓。剖巢时,在拔出的竹篾、枝条上经常咬着很多兵蚁,吐出带有腥味的蚁酸,可能是种报警信息素,使蚁群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兵蚁

4、幼蚁

      幼蚁是工蚁、兵蚁、若蚁的前身。是幼年、成熟群体中数量多的类个体,它不属于某特定的品级。蚁群的盛衰是由蚁后的生殖能力的大小决定,或由幼蚁数量多寡来体现的。幼蚁白色,体小而柔软。幼龄幼蚁聚集在“王室”附近,刚孵出的幼蚁夹在蚁卵中间,随着龄期增长,活动能力加大,大龄幼蚁可在主巢或离主巢稍远的菌圃腔中活动。



白蚁的幼蚁

白蚁的若蚁


白蚁不同龄期的幼蚁和卵




白蚁有翅繁殖蚁



白蚁脱翅繁殖蚁

(二)取食和营养

      白蚁主要取食植物、动物的尸体、粪便和真菌等。在群体营养上,全靠工蚁的劳动。工蚁先吞入食物,经消化或半消化后再从口中吐出或从肛门排出,喂给幼蚁、兵蚁、蚁王、蚁后。工蚁与工蚁之间也有用口器互喂的情况发生。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完全吸收利用后,才排出粪便,往往作为建筑蚁巢和其它方面的材料。具体食物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活的植物体  土栖白蚁取食植物的根茎、树皮,尤其是幼苗的嫩茎、幼树的根部。如桉树、椰子的幼苗,由于黑翅土白蚁的取食而折断。杉木、水杉、池柏幼树的幼根遭受土栖白蚁危害后死亡。

2、干枯的植物和被真菌寄生的木材  土栖白蚁的食谱中,纤维素是主要成分,所以它喜蛀食枯死的树桩,掉落地面的枯枝落叶和被木材腐朽菌寄生的松木、檫木、芦苇、甘蔗渣等等。除此之外,土栖白蚁还喜食将要晒干的牛粪,因为牛粪中含纤维素多。

3、取食真菌  土栖白蚁蚁巢的主要成份是菌圃。据有关分析,发现新筑的菌圃部分纤维素含量较少,木质素含量较多,而旧菌圃部分纤维素多,木质素含量较少。在蚁巢中常见到菌圃下产为断被工蚁咬食,形成内凹现象。(尤其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菌圃消耗很快),而菌圃的上部又不断增添新的部分。菌圃上长满了层菌丝,这此菌丝相互连接部分长着许多小小的白色圆球,称为白球菌,分布在菌圃内外的凹凸面上。些人认为,白球菌是幼蚁喜吃的食料,用菌圃饲养黑翅土白蚁时,它总是密集于真菌丰富的菌圃。在含白球菌较少的菌圃内,白蚁很少。

4、水分  白蚁身体内的含水率79%以上,它们所需的水分,主要是从蚁巢、菌圃及蚁道内的土壤和林木、木材中获得。木材含水率6~20%,是白蚁获得水分的主要来源。土栖白蚁蚁巢水分肯定高于其它种类的白蚁,巢内水分主要由巢体外层的紧密的外壳、薄泥片和菌圃来调节。土壤湿度大,可以吸附大量水分,土壤过干时,又可不释放水分,保证白蚁正常地进行生理活动。

(三)蚁巢、菌圃和蚁道

      土栖白蚁的蚁群发展上有个从幼年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在数量上有个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过程;在蚁巢结构上也有个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很好的用来解释土栖白蚁的种种生物学特性,有利于开展防治工作。

主巢腔蚁巢

1、蚁巢  白蚁的蚁巢,古称蚁蛭或蚁城。蚁巢修建地点和构筑形式,因白蚁种类而不同。同种白蚁因环境条件不同,蚁巢结构就有差异。各种白蚁的蚁巢构筑的形式,在定程度上反映了物种的生物学特性。黑翅土白蚁的蚁巢是依土而筑,在地下深浅不,有的深入地下1—3米。蚁巢在白蚁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作用是:①贮藏食料场所,②避免外敌侵害,③适于白蚁生存的环境,④白蚁孳生繁殖的大本营。

2、菌圃  菌圃是土栖白蚁蚁巢的主体,它既是土栖白蚁的“粮仓”,又是数十万只白蚁居住的高层多孔的建筑物,更是蚁巢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器。菌圃的数量多少,饱满还是萎缩的程度,是蚁群盛衰的标志。

白蚁菌圃

       菌圃形成有两种说法:种认为,菌圃主要由白蚁粪便堆集而成;另种认为:菌圃是由植物碎片经过工蚁加工而成的。我们从蚁巢中取出蚁王、蚁后和部分工、兵蚁放在盛有菌圃和木块的器皿内饲养。菌圃常是先消耗的对象,以后在器皿内非常清楚的见到黑翅土白蚁黑褐色颗粒状的粪便。

黑翅土白蚁蚁巢中的菌圃数量很多,般呈半球形。菌圃孔为圆筒形。主巢和接近主巢的菌圃腔中的菌圃表面色深,呈柴褐色。远离主巢的菌圃为灰白色。菌圃上白色的白球菌,是工蚁喜爱的食品。

3、王室  王室是蚁王、蚁后专门居住的地方,为扁型,内空,壁厚,底平(或微凸)泥质的坚固的特殊构造。基本上为三种型式,即:蚌壳型、扁圆型和馒头型,以前两种居多。

蚌壳型“王室”

扁圆型“王室”

      土栖白蚁的幼年蚁群由于群体小,工蚁数量少,巢内泥片较少,蚁王、蚁后居住的为简易“王室”,均是蚌壳型的,为两片薄泥层叠合在起,中间空隙部分较大。王室上下和周围均有小孔,供工、兵蚁和幼蚁进出。“王室”位于蚁巢菌圃团的中上部,也有在侧下方的,般在成堆蚁卵较近的地方,比较好找。


4、蚁道  土栖白蚁蚁道分地上、地下两种。黑翅土白蚁常作蚁道上树危害,或在树干上衔土粒环绕圈作“泥套”危害,在地表枯枝落叶层上作“泥被”活动取食。地下蚁道分主蚁道和采食道。主蚁道是通向蚁巢的主要干道,较粗大,呈拱形(似城门形)。采食道是连接主蚁道上的分枝小道,很细(尤其在接近地面的更细),仅供1~2只白蚁通过。通常采食道离主巢较远。主蚁道与分群孔道、候飞室相连。

主蚁道

采食道

5、分群孔和分群孔道  分群孔又称分飞孔、移殖孔,是有翅成虫离开主巢爬出地面的通道。土栖白蚁的分群孔有两种形式:种是突出地面,呈圆锥形或馒头形,高3~6厘米,底径4~8厘米,几个或十几个组,分布于蚁巢附近的地面。由于这利分群孔突出于地表,所以又称为分群孔突或“泥帽”。另种是凹形分群孔,凹入地面2.5~3.5厘米,宽1厘米的半月形的凹孔,里面有层薄泥片封住。

(四)群体的内在联系和各种行为

1、土栖白蚁群体的内在联系——信息传递作用  成熟的土栖白蚁群体内有数十万到百万只个体在起生活,各个个体之间密切配合,协调致,如同个整体,很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为什么这样宏大的群体内,各个体之间会如此协调地生活呢?近年来研究证明了在群体内部有些特殊的联系途径——化学信息激素的存在,起到了高等动物的眼睛、鼻子和语言相同的作用。

土栖白蚁的各个品(有翅成虫除外)的视觉器官度退化,它们又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为什么工蚁外出筑路、采食、搬运等活动总是列队前进、整排返回、步调如此致呢?由于踪迹激素的存在,它有助于白蚁的集群(群体间的紧密聚合)和外出行动的致。踪迹外激素是前面行走的工蚁向后面工蚁标示通往食物道路的种化学“通讯”物质。根据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白蚁工蚁的3~5腹节腹面有群特化细胞,称为“腹腺”,可以分泌踪迹外激素,又称追踪信息素。白蚁追踪信息素虽是种低度挥发性的化学物质,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降低。不同种类的白蚁相互撕咬是常见的事情。

2、土栖白蚁的抚育行为  白蚁是“社群性”昆虫,群体各品级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明显,工蚁的抚育行为非常突出,(尤其是护卵行为常能见到)。当巢群初建时,雌雄亲蚁常将卵粒衔在口中,反复舔吮,爱护备至。等巢群扩大后,这种护卵工作即由工蚁取代。工蚁从“王室”中将卵搬出,移至菌圃块下,也经常将卵衔在口中反复舐理,清除霉菌,并且不时地搬运位置,调节温度,促进发育。工蚁经常用口器对幼蚁的体表进行舐刷、清理,并对未能取食的幼蚁进行喂食和帮助脱去旧皮。工蚁也需要对兵蚁、蚁王、蚁后进行喂食和舐刷,尤其对于蚁后的腹部经常喜欢舐理。

工蚁、兵蚁对有翅成虫十分爱护。工蚁周到细致地抚育若蚁,促使其顺利成长。在有翅成虫羽化后,工蚁为其顺利地分群,日夜奋筑分群孔。以后工、兵蚁在分群孔周围观察复杂的天气变化,选择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批批送走有翅成虫。

3、地表活动的季节性  土栖白蚁在巢外地表活动有定的季节性,与外界温湿度条件关系密切。据观察,春季日平均气温10℃以上,土栖白蚁就开始地表活动,12℃时,地面上出现蚁道、泥被,开始取食植物。5月前后,当平均气温接近20℃,高气温25℃,土栖白蚁采食活动十分频繁,工蚁在地面活动量出现大幅度跃增现象,地表的泥被、蚁道到处可见;7月以后,由于地表温度升高,地面活动减弱,量降雨后,地表潮湿,土栖白蚁乘机在地面采食活动,9月以后,气温下降,在20厘米深处的土温降至27℃左右,又出现年中第二次地南活动盛期;11月中、下旬,土温降至12℃以下,地表则不再出现泥被、蚁道;早春和初冬季节,气温变化幅度大,土栖白蚁在地表有明显的集中和连续现象,活动范围较小,白蚁常现区与蚁巢之间的距离较短,我们可以利用这特点,正确地判定巢位的坐落位置。

4、有翅成虫的趋光性  白蚁害怕光亮,喜欢在阴暗、湿润的地下过隐蔽生活,如到巢外筑路、采食或作其它活动,都是先筑成隧道式的通道。工蚁、兵蚁习惯在黑暗的通道内行走;而黄翅大白蚁的工、兵蚁可在气压低,且又闷热的阴天在地表作短距离的“露天行军”,但平时也习惯在黑暗的环境中生活。有翅成虫羽化前后也是生活于黑暗的蚁巢、蚁道、候飞室等环境中,只有当有翅成虫分群时,才有趋光性。因为土栖白蚁的有翅成虫翔力弱,不能远距离的飞逐追扑,且以灯光作为聚集的信号和场所。雌雄蚁较多的聚集在起,完成觅双相对的繁殖任务。


(五)分群规律

1、白蚁繁殖的形式

脱翅成虫的对亲蚁正在挖掘巢室

白蚁有翅成虫

⑴扩大群体数量的繁殖  由落地脱翅成对的繁殖蚁,交配后间隔段时间产卵,孵出幼蚁,以后发育为工、兵蚁。随着雌蚁产卵量的不断增加,工、兵蚁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蚁群进步扩大。这种繁殖形式,不管是幼年蚁群还是成熟蚁群的蚁后都能进行,而且是周年进行,年复年地进行。这是白蚁繁殖的两种形式中常见的形式。

⑵增加新蚁群的繁殖  发育至成熟期的蚁群,到秋季在幼蚁中分化出批有翅若蚁,到第二年的4~6月羽化为有翅成虫。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这些有翅成虫从蚁巢中爬出分飞,它们中的大部分被天敌吞食,部分幸存入地的雌、雄蚁,在合适的地点建立新蚁群。这是白蚁真正繁殖后代的种形式,现在阐述的就是这种繁殖规律――土栖白蚁的分群规律。

2、土栖白蚁分群特点

     土栖白蚁的分群特点是分飞间隔年限比较长,产生有翅成虫的数量波动大,选择分飞的天气条件要求严格,般选在5~6月份傍晚7:00左右,且狂风暴雨时分,成群结队的有翅成虫从候飞室进行分群出飞。在空中进行撕杀交配,入土筑巢。

3、有翅成虫的分群盛况  

     分群是蚁群生活中的大事,全群工、兵蚁为之忙碌,工蚁精心喂养若蚁,日夜开拓分群孔道,巧布分群孔口,密切注视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分飞天气,使有翅成虫顺利地飞离群体,增加新蚁群。

⑴分群前采食活动加剧,工蚁在蚁群中担负着喂饲蚁王、蚁后、兵蚁、幼蚁的任务,同样也要喂饲若蚁。随着若蚁齡期增长,食量不断增大。工蚁为了得到更多、更丰富的食料,四出活动,不断采食,危害林木也随之加重,在水库堤坝上,地表蚁道、泥被增多。

⑵奋筑分群孔产生有翅成虫的蚁群,在分飞之前,工蚁显得十分繁忙、紧张,除加紧外出采食活动外,在20~30天前就开始修筑从蚁巢通向地表的分群孔道、候飞室和分群孔。修筑突出地面的分群孔突和分群孔堆,是由工蚁将土粒粒粒衔出地面堆积而成,比较容易发现。地面出现分群孔的数量与蚁群内产生有翅成虫的多少有关。

⑶有翅成虫分飞盛况,有翅成虫分飞是蚁群的大事,整巢工、兵蚁为之紧张、忙碌,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送走它们。